- 名角吳興國擔綱演出《袁崇煥》。(圖片提供/劉先昌)
金獎國劇進榮家
【作者速寫】劉先昌,政戰學校二十三期影劇系,曾任陸光國劇隊隊長。
每年一度「國軍文藝金像獎」的藝工團隊競賽,是三軍劇隊的重頭戲,也讓萬千戲迷翹首企盼,想看看各隊編出了什麼好戲?是哪位編劇?由誰擔綱主演?各報記者也緊迫盯人,都想挖出獨家新聞,以饗讀者。
民國七十八年,陸光國劇隊編劇創作出來的《屈原》一劇,叫好不叫座,競賽失利。隊長呈上檢討報告後,交接職務,由我接下隊印,千斤重擔壓上肩頭。除了日常勞軍公演、每季一次的「國藝中心」票房公演外,還須支援各民間劇團演出,隊務繁瑣緊張;但時時掛在心頭的仍是國劇競賽。如何奮力惕進、雪恥奪冠,為陸軍再爭榮光,成為我朝思暮想的要事。
光輝十月的競賽將在半年後到來,從接下隊務開始就已是準備期。俗話說:「懂得春天播種,才有秋天的收穫。」劇隊立即著手召開籌備會議,提出諸多方案,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請回原任編劇─清大教授王安祈。因為她與陸光合作多年,對演員特性瞭如指掌;至於主排、文武場、箱管、龍套原就有一定水準,毋須擔心。
王老師同意為陸光撰寫劇本,提出的構想是「忠肝義膽抗清名將袁崇煥」的故事。袁督師一生為國家鎮守邊關,使辮子軍無法越雷池一步,但功高震主,中了敵人反間計,致使朝廷猜忌,收其兵權,冤屈下獄,再以凌遲之刑處決,明朝滅亡與其自毀長城有很大關係,在主題上有警惕作用。
袁崇煥一劇是新編劇,架構設計曾歷經兩個版本,第一次劇名為《碧血丹心》,原擬十三場,經多次討論,發現結構上有缺陷,就是主要人物在上半場就被處決,以後戲份在其子袁文弼身上,並且加入流寇張獻忠出場,使得事件太多,戲劇張力不足,因此重新再擬,劇名改為《袁崇煥》。其分場大綱為:長征、鋤奸、疑雲、諜影、定罪。(中場休息)北返、血書、殺機、生祭共九場。兩相比較,《袁崇煥》較《碧血丹心》精煉合理,且在最高潮處落幕。
劇本完稿及聲腔設計完成後, 演員與文武場緊密配合排練。除了接受上級驗收,另外就是請行家檢驗效果,他們就是酷愛國粹的榮民弟兄。大隊行文榮家,獲得邀約,在七十九年九月,分別在板橋、桃園、新竹榮家演出三場,依據榮民觀後反應修正,而榮家演出至為重要,因為離十月六日登臺只剩十天。
在新竹榮家演出是在九月二十六日下午兩點半,演員到達榮家吃午餐後,就妝扮著裝,架設音效。榮民午休起來進入禮堂,觀賞競賽戲。劇情在舖敘下展開,當來到第五場「定罪」,袁督師被揣摩上意的奸臣誣陷,並定下死罪,此時劇力緊繃,他悲憤的以快板唱出:「你無端構陷又欺天,生死榮辱何足念--- 量爾等一手豈能遮青天?我自有錚錚鐵骨迎百難---」觀眾們情緒隨劇情發展起伏,許多榮民為主人翁不幸遭遇感傷流淚。直到末場「生祭」進入高潮。百姓眼見國之干城袁督師被架上法場,痛心道白:「袁大人!忠良遭害,人神共憤,我等無力搭救,帶來三杯水酒,拚著一死,也要生祭督師,請受我大明百姓泣血叩拜!」
此時觀眾席上突然有一老榮民站起來哭嚎著:「劫法場,劫法場啊!」所有的人都為他入戲至此而吃驚。袁督師唱出最後唱詞:「三杯酒、澆卻了、多少恨怨,人心不死、公道長存,抬頭看,依然是湛青天!」
此時字幕打出:「十四年後,明朝滅亡。」幕落。現場掌聲不絕,甚至以拐杖撐著身子也要起立鼓掌。這一年, 國軍第二十六屆國劇競賽,袁崇煥一劇獲得國劇組金像獎,最佳編劇、最佳主排獎;而主角吳興國飾演的袁崇煥,同時獲得最佳生角獎。二十六年過去,新竹榮家那位激動老榮民喊著:「劫法場啊!」滄涼餘音聲猶在耳,讓我多年後仍不能忘懷。(點閱次數:992)